最近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一时间又把预制菜推上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对于罗永浩的吐槽,西贝方面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然而,西贝的回应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多网友的认同。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2月底上线的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命名的功夫菜,就是以预制菜产品的形式主打到家场景下的“家庭消费”。而在此之前,西贝就开始了预制菜的初步探索。
那么,西贝到底有没有使用预制菜?如果用了,比例究竟是多少?这些问题显然应该得到更明确的回答。事实上,此前罗永浩就曾发文称:“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预制菜当然可以卖,但是罗永浩希望饭馆“注明预制菜”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因为这确实事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不过,就算强制饭馆注明了什么是预制菜,也不代表消费者吃到的其他菜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炒”。因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于预制菜的定义,中央厨房制作配送到门店的产品并不属于预制菜。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商场餐厅透明厨房里的员工正在热火朝天地忙活,但这种情景更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种“表演”,充其量只是把中央厨房配送好的产品“再加工”。
一个事实是,当下“现炒”在餐饮行业内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低了。因为一方面,预制菜不仅成本低、利润高,而且出菜速度快,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许多商场,尤其是大型商场都因为消防规定不能用明火、燃气灶做菜。
而且,当下越来越多餐饮品牌正走向规模化、连锁化,这也意味着,能够实现口味标准统一的预制菜或者中央厨房配菜必然会更受青睐。就算还有一些商家、饭馆坚持“现炒”,但在淘汰率极高、竞争极为激烈的餐饮行业,如果这种做法无法转化成实际的利润,恐怕也会难以为继。就此而言,如果真的要“强制注明预制菜”,我们很有可能不得不直面自己已经被预制菜“团团包围”的现实。
由此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现代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吃”这件事。预制菜本身没有错,当下国家层面已经为预制菜提供了明确定义范围和文件依据,为未来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就是说,就算饭馆里都是预制菜,也不妨碍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美味。
但是,预制菜逐渐占据整个餐饮行业的现实也确实改变了人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吃饭,不再是厨师与食客之间的联结,而成为彻底工业化的流水线过程。当饭馆里的食物渐渐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服务、环境和精美的摆盘,相信很多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