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新能源就近消纳电价新机制出炉:大电网兜底、用户为可靠供电公平付费

从绿电“远方来”到“身边取”,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的瓶颈迎解,绿电直连等新业态中最为关键的价格机制拼图补齐。

澎湃新闻获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下称《通知》),厘清了就近消纳项目和公共电网之间的经济责任界面,通过差异化的付费设计,新能源项目可按照自身需求为供电可靠性付费。业内认为,该电价政策的出台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在减轻电力系统压力的同时,将撬动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新蓝海。《通知》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但也面临消纳难度上升、电力系统调节压力加大等挑战。各方积极探索消纳利用新能源的新模式,其中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就近消纳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并减轻电力系统调节压力。

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项目既发电、也用电,发电时是发电企业、用电时是电力用户。“为支持新能源就近消纳模式发展,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试点先行,但总体上发展仍然偏慢,主要原因是项目边界和保供责任不够清晰,对公共电网提供的稳定供应保障服务,项目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够明确。”两部门称。

这其实涉及电力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保障稳定用电的责任分摊问题。

通俗点讲,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就像已经有了一定自主能力,但仍无法彻底脱离父母的青少年。当项目中的电源足以满足电力需求时,他们可以潇洒地与大电网一刀两断。但新能源发电与生俱来的间歇性出力,意味着许多项目依然离不开大电网的兜底保障。

电力是一种商品,大家习以为常的高可靠供电并不是系统自带的。在现行电价机制中,电网企业为可靠性付出的成本通过输配电价进行疏导,发电企业为可靠性付出的成本通过系统运行费进行回收。但这一电价制度已难以适应就近消纳项目的发展需要,由于就近消纳项目承担的稳定供应保障成本不足,导致了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

“就近消纳项目与公共电网相连,除了正常购买下网电量,更重要的就是公共电网在应急情况下为就近消纳项目提供备用、支援、保障服务,本质上是就近消纳项目向公共电网购买了可靠性商品。”资深电力专家谷峰撰文分析称,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与清晰合理的经济责任界定,导致目前业内普遍形成了一种错觉,即就近消纳项目简单等同于“优惠电”、电网的可靠性是免费服务,甚至归罪电网企业为保持自身售电量阻碍就近消纳项目。“究其本质,这其实是一场‘买单之争’——享受了更可靠的电力服务,但这笔‘更可靠的服务费’该由谁出、出多少、怎么出,缺乏政策性、机制性规定,《通知》的印发恰逢其时。”

《通知》明确,对电源、负荷、储能等作为整体与公共电网连接,形成清晰物理界面和安全责任界面、以新能源发电为主要电源的就近消纳项目,公共电网按照接网容量提供可靠供电等服务,保障其安全稳定用电。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对电力系统提供的稳定供应服务,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费用;未接入公共电网的项目,不缴纳稳定供应保障费用。

这是由于,为保障就近消纳项目在自身发电不足时仍能随时用电,电力系统需要按其接网容量提供稳定供应保障服务,包括调节服务和“通道保障”服务,其中调节服务主要由发电机组提供、经济上体现为系统运行费,而“通道保障”服务则由电网企业提供、经济上体现为输配电费。因此,按照公平负担原则,就近消纳项目应按接网容量缴纳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

谷峰对此解释称,《通知》指出就近消纳项目也要支付系统运行费(接入公共电网输电容量是“公路”,发电侧提供的各类可靠性产品是“抢险车”,“公路”多宽就要配置多少数量的“抢险车”),但是为了鼓励就近消纳项目发展,暂按下网电量缴纳系统运行费,逐步过渡到按照占用容量等方式缴费,对自发自用电量等暂免了系统运行费和政策性交叉补贴新增损益。

这体现了在确保成本公平负担的基础上,政策设计兼顾了对就近消纳项目的发展激励。

《通知》还明确,就近消纳项目作为用户时,与其他工商业用户具有平等市场地位,原则上也要作为统一整体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两部门表示,完善后的就近消纳价格机制,细化明确了就近消纳项目边界、保供责任、经济责任,有望破解当前新能源就近消纳模式面临的发展难题,将对新能源行业以及整个电力系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该文件将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就近消纳项目可通过使用自发新能源电量、合理减少接网容量等方式节约成本,加之完善后的价格机制对就近消纳项目也给予了一定支持,综合看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从而有望实现加快发展,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

另一方面,将有效减轻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按照完善后的价格机制,就近消纳项目接网容量越小、需要缴纳的稳定供应保障费用就越少,这将有效引导项目通过挖掘灵活调节能力、自主配置储能等方式,提升自身平衡能力、降低接网容量,从而减轻系统调节压力。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