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前 30 年退休,依然治不好打工人的精神焦虑
2022 年 7 月,31 岁海归硕士林小立果断从年薪 20 万的国企辞职,拥抱 "FIRE 生活。FIRE,即 " 财务自由,提早退休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英文缩写,在延迟退休政策即将落实的当下,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人累了就要歇一下。彼时,林小立已攒下近 100 万存款和一套市价 150 万的公寓房。裸辞那天,她和高耸气派的办公大楼、装订成册存档的文件合影留念,发了最后一条与工作有关的朋友圈:谢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照顾,江湖再见。
但退休生活并非完全潇洒。之后 5 个月的 " 躺平过渡期 ",林小立却逐渐丧失了生活的目标感,至于以后干什么,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今年 2 月初,为了摆脱对未来的焦虑不安,她来到一家 " 西餐吧 " 做服务员,每天工作 4 小时,一月挣得 3500 元。
短暂体验了体力劳动后,林小立发现自己仍然渴望回归社会链条中。考虑良久,她决定提前结束退休生活,重返职场。
以下根据她的自述整理。
一
31 岁退休,去餐厅当服务员
2022 年 7 月,我决定裸辞。正赶上十一国庆节,我孤身一人到广东旅行。摆脱了工作服、考勤打卡的束缚,我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游客。" 报复性 " 游玩了一周,我才舍得返回老家。
退休后的生活真的很惬意。离开前一天,中山大学任教的朋友开车带我到珠海海滩吃烧烤。我们一边喝啤酒吹海风,一边吐槽职场的一地鸡毛,追忆留学趣事,嗨了一夜。我沉醉其中,完全舍不得离开。
接下来的五个月,我开始了 " 家里蹲 " 模式,迎接了全新的 FIRE 生活。

我和朋友们在珠海海滩宵夜。
退休后,几乎每天都是一成不变的,10 点起床、泡咖啡,在懒人沙发上看书,或者到阳台上浇浇花、打扫卫生。下午 5 点,我慢悠悠到菜市场买新鲜蔬菜,和拉着拖车的婆婆一样,耍耍嘴皮子还还价。晚上 6 点,吃晚饭,然后洗漱,刷社交软件或看电子书,直到凌晨 2 点才入睡。
除了看书和基本社交,那段时间我沉迷打 " 王者荣耀 ",花 1 个月时间从青铜进阶成了王者。但这个成绩依然无法令我感到满足。就像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写的那句话," 人生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当资本积累到了 100 万,我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我退休了,但内心仍然感到空虚无比。
有次凌晨,我玩手机时屏幕太亮,致使老公从睡梦中惊醒,他突然握着我的手说:" 我此前也有段时间赋闲没有工作,调整自己。但在家蹲久了,与社会长时间脱节,你更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在哪里了。"
我没有作声,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侧身睡去。
他说的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经过内心一番挣扎,我决定尝试一下创业,但鉴于缺乏经验,便先从身边成熟的商业运作开始学起。
年初疫情结束后,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网红 " 西餐吧 ",这里颇有西班牙小镇餐吧的乡村格调。我决定到西餐吧打工,向创业成功的老板 " 取经 "。

这是我打工的地方," 西餐吧 " 的创业者曾是海归硕士,北漂 10 年,后在老家创业 10 年做餐饮生意。
我兼职的是晚班,工作从晚上 6 点至 10 点,主要布置餐桌,做传菜、收餐、洗杯子及扫地的杂活。做服务员需要像陀螺一样不停转,活动久了脊柱和大腿部位酸疼。
最近网上都在讨论 "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我却不觉自己留学回来当 " 蓝领 " 有什么不妥。反倒是我在这家餐馆里认识的另一个 00 后女孩,她像一面镜子,照出我最初进入社会的青涩模样。
她叫王静(化名),是店里正式工,大专读了编程,但去年毕业却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才来应聘做服务员,每个月只能拿到 5000 元的工资,还要工作八小时,周末基本全天到岗。但她换上工作服就露出职业笑意,干活也十分麻利,一刻都不放松。
相处久了,我和她渐渐无话不谈,有一次我跟她讲起我在德国留学的事,她满脸惊诧,质疑我是不是读书读傻了,放着 20 万年薪的工作不干,来这里兼职打工。我笑了笑,不知道该怎样解释。
我能理解她对这份工作的抱怨,薪资低廉、工作内容没有上升空间,但由于学历和经验的不同,她无法看到我曾经高薪背后压抑的工作环境,更无法体会到高强度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消耗。我能够看到这些,也因此更加珍惜自己在这里的经历。

这是我在酒馆的休闲时刻,拍下了很多红酒。
从职场走过一遭,我渐渐理解,年轻时的奋斗更像一种 " 渡劫 "。刚进入职场时,我们都需要苦苦打拼很久,等到有足够的资本,才会有往上晋升或高薪跳槽的机会,或者像我一样选择 Fire 提前退休。
无论怎样选择,我们都无法越过初入职场时那卑微的模样。
二
从 0 开始,十年攒够 100 万
退休在家那 5 个月,我的生活节奏终于慢了,一向紧绷的神经也找到了 " 放松 " 的感觉,整个人的气色都变好了,但身边的亲人却给了我不少压力。
比如我妈,得知我从国企辞职在家赋闲,她忍不住教育我:" 福利待遇这么好,都辞职了?" 我反复解释 FIRE 生活的内涵,极简主义、财富自由,她完全不理解,甚至觉得我是被外国人开放的思想影响了。
实际上,我在金钱方面的观念转变,确实与这段留学经历不无关系。
2013 年,我本科毕业,听从家人安排,前往欧洲攻读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我既要应付学业压力,也要为经济独立做起代购和兼职。

读书时候我因代购兼职而逛大型商场。
那时国内跨境电商还未成气候,我的代购生意红红火火,做了一年后,平均每月能挣到 1.5 万,但这些钱只能勉强维持我在国外的日常开支。想起在国内的妈妈还背负着房贷压力,我不舍得再让她帮我负担学费,于是又接了一份兼职,在当地开外贸公司的朋友那里做进出口销售工作,每个月 800 欧元(约 6000 元人民币)。
那时我每年能攒下 20 万元,但随之膨胀的还有自己的物质欲。我买过 LV 的包包,还从日本代购过好几次高端化妆品。这些都让我沉浸在高消费的快感里,刷卡上瘾,和朋友推荐自己用的化妆品时,还能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
但消费带来的快乐只有一瞬,后悔往往从拿到账单后开始产生。密集的兼职、代购工作让我身心俱疲,我逐渐接触各种各样的理财知识,从巴菲特、查理 · 芒格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到《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等书籍,还自学了指数基金、定投知识,小小购买了几支股票。

留学时,我还忙里偷闲,在欧洲各国旅游散心。
2018 年 1 月,我带着辛苦攒得的 50 万元从欧洲归来,入职一家外企。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主要负责物资采购,税前年薪 13 万元。
这是一份很清闲的工作,当天工作没有完成,我们都会顺延至第二天。入职第二年,我开始审视这份工作,人员固定、员工晋升渠道狭窄,我预测自己五年后的状态恐怕不会和现在有太大区别,便不再抱有升职加薪的幻想,转而专注投资房产。
2018 年底,我将攒下的近 60 万元存款放在两个 " 篮子 " 里:25 万元用于理财,包括购买基金、股票,另外 35 万流动资金用来投资房产。再依靠爸爸的支持,我贷款买下一套总价 150 万公寓房(面积 85 平米),拿到印有自己名字的房产证时,我对未来多了一份底气。
现在回忆起来,我仍然为当时那段充满目标感的攒钱经历而激动,买房之后,非常巧合地,我逐渐了解了 FIRE 的概念。
2020 年初,我在朋友的饭局上认识了一个 35 岁就从体制内 " 退休 " 的人。最初,他家里的房产和工作攒下的工资共有 300 万,退休后,又通过补足投资理财知识,成为职业投资人,慢慢积累了 1000 万元资产。
和他接触后,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 FIRE 的说法。这一运动起源于美国硅谷,很多在硅谷工作的技术人才高薪,却不得不承受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量。这批人在年轻时积攒足够钱财,做好养老规划,随即离开职场提前退休。
至于退休后的收入,主要来自理财和资产的利息。譬如我有 300 万存款(4% 年利息),一年利息收入是 12 万元,这正好抵消一年的生活开销。靠原始积累实现收支平衡,为提前退休提供了经济保障。

我在外企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多,我还喜欢偷偷吃点零食。
看到他的生活方式后,我也给自己立了一个 Flag,只要在 35 岁之前攒得 100 万元,就选择 FIRE,做个自由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我果断从 " 温吞 " 的外企辞职,跳槽到一家税前 20 万的国企工作。
这份工作爸妈觉得很有面子,我的存款数也逐渐变多,可我的身体却为此付出了严重代价。
那是一家以 " 卷 " 而知名的国企,我整个人拼到无暇顾及爱人与生活,但始终卷不过身边比自己更拼的 " 大牛 ",停下来时会觉得有些挫败。
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工作两年,我像被 " 抽干 " 了养分的植物,整日脸色蜡黄,脸上也出现了很多痘痘,而且脖子疼得厉害,甚至有几次差点在厕所里向前倾倒。
抽空体检我才得知,自己的脊椎失去了生理性弯曲,变成了一根垂直的棍子。医生警示我需要尽快做核磁共振,开展全面理疗,但想起自己的绩效薪资完全被上级主管拿捏在手里,我就迟迟不敢因 " 身体故障 " 请假。
就这样,病情一直被拖到去年 8 月,我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每天上班路上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 你不属于这里 "。直到有一次,我在同事身上看到一件特别令人愤懑的事情,彻底坚定了辞职。

工位上面有个靠枕能缓解我的身体疼痛。
当时,我们有个孕妈同事休完产假就返岗工作。回来的第一天,工会为庆祝她返岗,还赠送了康乃馨和小礼物。我当时看着十分温馨,没想到半个月后,在 5 楼公示栏里,她的绩效评级是所有部室员工里最差的等级,我还在厕所撞见她躲着哭。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十分心寒。现在我是丁克,还涉及不到小孩和孕期,但如若哪天我怀孕了,也会和她是一样的职场遭遇。想到这里,我有些挫败。
我仔细核算了全部身家:四年工资已攒下 35 万,通过收租两年获得了 15 万租金,买基金股票理财所得 45 万,存款近 100 万,另外我还有一套 150 万的公寓房 …… 思虑万千,我决定裸辞。
于是,31 岁这一年,我退休了,从暗流涌动的职场中抽离出来,休息片刻。
三
结束退休,重返职场
混迹职场 4 年后,我很希望能在退休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但实际的生活却与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我每天都无聊地呆在家里,明明有钱也有时间,却总觉得心里少了目标,空荡荡的。
我甚至忍不住反思:原本我聚焦于攒钱,所有目标都围绕攒够 100 万开展,最初方向是否聚焦错误?

最近我都在江浙沪一带旅游。
我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里除了孩子们的哭声,更多的就是大人的分歧。分歧最大的就是钱:他们俩工资每月加起来不足 1 千,却既要负担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开支,又要承担爷爷奶奶的养老。
每一次,他们的争吵都会从点燃火药桶到层层加码升级,最终又陷入无解困局。家里的老人对此不知所措,但我却早已习惯,只把门一关,听歌、看书,佯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逃离琐碎的现实生活。
上高中后,他们离婚了。我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她每月拿 3700 元的工资,其中 3000 元还房贷,余下 700 供我读书、家庭开支。所以跟同龄人的生活很不一样,我在上大学前几乎没有自己的零花钱。
我印象很深,有几次我跟我妈说想买东西,她会唠叨几句:" 我们家什么情况你不知道妈?你还要这个要那个 ……" 还激动说,之前十几年不离婚都是因为我。
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我,感觉自尊心被狠狠地伤害到了,而且对方还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我一向缺乏安全感,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挣很多钱,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再也不找他们要钱。
在这个心态驱动下,我从上大学起就养成了吃苦赚钱的习惯,毕业工作后也一直如此。然而等到真的攒够了 100 万,实现了理想中的 " 财务自由 ",我好像像没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更不知未来出路在哪里。
刚 " 退休 " 的时候,我曾为缓解焦虑,加入过某瓣 " 家里蹲自救同盟 " 小组。在那些隐姓埋名的 " 家里蹲 " 真实案例里,我看到很多和我一样选择 Fire、逃离职场的年轻人,遇到了不可控的风险。
他们有的父母得了癌症,有的另一半不幸被裁、双双失业,还有人要承担孩子高额的教育费用、父母养老费用 …… 靠存款度日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掌控不确定的人生,这也提醒我要更加平衡支配好这笔 100 万退休款。
最初我考虑投资开奶茶店进行小成本创业,但接触了从事这一行的老板朋友后,我发现奶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太激烈了,再加上我也不擅长管理,想了一下还是作罢,不如先老老实实去跟着身边人创业的朋友学习,这样就有了我做服务员的 " 市井人生 " 片段。
不过在 " 西餐吧 " 打工一个月后,我还是离职了,想去尝试下其他不一样的工作。其实重新回归社会,我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些同事。我们之间的相处简单而真诚,我也很希望自己下次回来还能像朋友一样和她们坐一起聊聊天,所以离开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们我要去外地旅游散心。
3 月初,我开启了南方之旅。来到了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一边旅游玩乐,一边频繁投简历,关注各个区域就业市场的风向,还有那些企业公司背后的创业故事。江浙沪一带气候温和,营商环境也较为开放,我和爱人商量,等找到稳定的工作后,我们就一起在这边就业安居。

这是我离职后的旅行美食体验,快乐又轻松。
但 FIRE 之后,我的求职经历也并不顺利。HR 总会好奇我这半年空档是因为什么,我都回答说是休整放松,不再详谈其他;还有不少公司担心我在备孕,我也坦言自己其实丁克,而且和爱人异地 …… 但一些公司的 HR 还是对此疑虑重重,随即失去了音信。
最近,网络上都在讨论 ChatGPT 的出现会让很多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也有所警惕,在心里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从现在起,关注自身能力提升和思想进步,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在体验了短短半年的 FIRE 生活后,我终于还是渴望返回职场,做一份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至于真正意义的退休,还是放到 30 年后再说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