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运国运不可分,书不亡,国长存,国运盛,书运兴。”9月13日晚,随着一段郑振铎的慨叹,上海评弹团新创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正式完成了全国首演,此轮13日、14日两场在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是该剧首次和观众见面。
作为上海评弹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创作,《烽火书魂》聚焦抗战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抢救江南古籍的故事,为观众描述了一个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的“文化抗日”战场,塑造了一群为保护中华文脉、守护中华精神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的爱国志士形象。

发掘隐秘尘封历史,重现郑振铎等书生的文化抗战
今年,全国舞台涌现出一批抗战题材的作品。上海评弹团推出的《烽火书魂》在其中显得颇为与众不同。它讲述的不是正面战场浴血抗争的故事,而是一段发生在1940-1945年间,以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等为代表的“文献保护同志会”成员为保存江南文脉和华夏书魂,与日寇、汉奸斗智斗勇,保护古籍善本的“文化较量”。
作品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许静波教授编剧,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编剧杜竹敏撰写唱词。演员阵容汇聚了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黄海华、姜啸博、王承、陆嘉玮、姚依依等众多名家新秀。
创作起源于两年前上海评弹团艺术室主任姚勇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这段鲜为人知历史的文章,感觉到这个题材非常适合演绎。上海评弹团团长、该作品主演之一高博文表示,一接触到这个题材,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产生了排演的冲动。
世人知道郑振铎是一位作家、诗人、学者,爱国人士,而较少了解他还是位伟大的藏书家,为保护我国古籍资料做出过巨大贡献。高博文介绍说,“郑振铎先生和评弹其实很有渊源。他的藏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说唱文学,其中不少罕见珍品,如明嘉靖刊本《董解元西厢记》。因此,今天我们评弹演员在台上说《西厢记》,也应该感谢郑振铎先生。”

因为当年郑振铎、张元济等人“为国聚书”是秘密进行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人所知。为了钩沉这段尘封历史,将它搬上评弹舞台,主创团队前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为更深入了解郑振铎、高君箴(郑振铎夫人)等人的生平、性格,团队多次向郑振铎先生的嫡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源先生请教,力争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动人的“护书人”郑振铎。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海评弹团收集历史资料进行创作的同时,学者吴真也在研究这段历史,并在今年8月首发了新著《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细致全面地讲述了这段历史。
高博文说,“当时看到这个故事还是一个很隐秘尘封的题材,但大家不约而同发现发掘了这段历史,可见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这本书出版后,我们剧组人手买了一本。当时我们的剧本创作已经基本完成,但好在评弹就是比较灵活的艺术,书中很多细节和素材,我们演员也都在自己的表演里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

一人一角塑造人物群像,舞台呈现突出上海评弹特色
《烽火书魂》的剧本历经12稿修改,其间经历了很多次推倒重来。如何让这个故事说得很“评弹”,是所有主创包括演员一起努力完成的过程。而如何将保护古籍的意义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也让主创团队颇费思量。
作品围绕郑振铎与日本书商长泽规矩也在南浔、上海两地竞购嘉业堂藏书的故事展开,但剧本中涉及古籍版本的大量专有名词一开始却把演员“绕晕”了。为此,演员在正式开排前先恶补了版本学知识。

演出共四回加一个尾声,着重描写郑振铎与高君箴的夫妻知音之情,郑振铎与张元济的同道知己之情,郑振铎夫妻、张元济、张婷站在不同立场的共同爱国热情。整部剧共有8个演员演绎8个角色,基本上是一人一角色,塑造出一组人物群像。
高博文介绍,传统评弹是一人多角,但现在我们的中篇尽量还是一人一角色,但本质上还是评弹的形式,我们还是说书人,有说表,也依然是跳进跳出的形式,演员时而进入角色,演绎扣人心弦的故事;时而又跳出故事,以当代视角观照当时的人和事。
中国曲协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吴新伯以讲述人的形象勾连全场,既有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也将历史与当下映照,从今人的眼光评价80年前这场“护书斗争”的重要意义。

高博文谈到,自己这一次塑造郑振铎有很多表演上的新体会,因为演绎的是个知识分子,在收书藏书等情节上也没有大幅的动作,如何能符合这样一个书生文人的形象,又能让舞台具有表现力,是这次他表演上着重思考的。
此外,《烽火书魂》同时也大大加重了“弹唱”的比例。作品中演唱形式多样,有大段的独唱,也有对唱、轮唱等。在曲调上,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运用了蒋调、沈调、薛调、丽调、严调、陈调、翔调、王月香调等多种流派唱腔,以及费家调等曲牌。
青年演员姚依依演绎的青年学生张婷满腔爱国热情却又行事冲动,一段“王月香调”表现了学子们争先恐后投入抗日洪流的热情。一级演员王承演绎的汉奸马天宝则采用了费家调表现,唱词旋律中融入了众多俚语俗话,充满生活气息。日本书商长泽的唱段旋律则适当融入日本音乐元素。

尾声郑振铎一大段对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期待,唱出了“护书”的意义,以及历代爱国知识分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
“这些年上海评弹团的新创作品,持续引发业界的关注。无论是我们演出的形式、灯光、桌椅,甚至是上上下下的形式,中间的音乐音效,各种辅助的手段,其实都是带着一种从书场到剧场的改变,也是一种属于上海的‘新文艺’的探索。”高博文表示,包括这一次《烽火书魂》也希望能突出上海评弹团的特色,包括舞台设计也有所创新,舞台上方被分解的“经史子集”“礼易春秋”等中华典籍文字,既体现出“护书”主题,也暗喻战乱年代,中华文献瑰宝被掠夺、遭流散的危机。
以书说史,三尺书台始终关注国家命运
自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反映建党初期张人亚同志保护党章故事的《初心》之后,上海评弹团还先后推出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陈云同志在上海主持金融工作的《战·无硝烟》,根据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小说《千里江山图》改编的同名评弹。此次《烽火书魂》的推出,也是近期创作中抗日题材的重要一笔。
高博文说,“这些作品,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说起,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几乎涵盖了中国整个近代历史的各个阶段。近年来,上海评弹团始终在每个重大时间节点上都不曾缺席。我们的三尺书台始终关注着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史不亡,则其民族终不可亡矣。’”

伴随着这些作品的推出,上海评弹团还与中共一大会址、陈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携手,面向社会开展红色文化和美育教育。
高博文同时提到,“在继续创作波澜壮阔的‘革命长卷’的同时,评弹团同时也把目光聚焦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即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新作《菜肉馄饨》,写的就是当代生活的‘小确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